为切实守护财政资金安全,提升资金使用规范性与效益,托县国库支付中心积极探索、主动作为,通过筑牢制度根基、强化流程管控、创新监管手段、深化协同联动等多项措施,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,为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筑牢资金保障防线。
筑牢制度根基,明确管理边界。中心以“制度先行”为原则,对现有财政资金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全面梳理,结合最新政策要求和基层实践需求,修订完善资金支付、账户管理、内部控制等一系列制度细则。在岗位设置上,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,将资金审核、支付操作、会计核算等关键环节分设不同岗位,明确各岗位的权责清单和操作规范,形成“分工明确、相互制约、协同高效”的工作格局,从制度层面杜绝管理漏洞。
强化流程管控,严把支付关口。在资金支付全流程中,中心建立“事前审核、事中监控、事后核查”的闭环管理机制。事前要求预算单位严格按照预算科目和项目用途提交支付申请,同步提供相关政策依据和支撑材料;事中实行“多级复核”制度,支付申请需经业务初审、专业复核、负责人审批三级把关,重点核查凭证真实性、用途合规性及与预算的匹配度;事后对支付凭证进行分类归档,确保每笔资金流向可追溯、可核查。针对民生保障、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资金,额外增设专项审核环节,确保专款专用、精准投放。
创新监管手段,提升防控效能。依托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,中心搭建起覆盖资金支付全流程的动态监控系统,实现支付数据实时采集、自动分析和风险预警。系统预设“超范围支付”“异常转账频率”等风险指标,一旦发现可疑交易,立即触发预警并推送至相关岗位核查,变“事后补救”为“事前预防”。同时,推动支付流程全程电子化,实现电子凭证、电子签章、电子档案的规范管理,减少人工干预,确保操作留痕、责任可溯。
深化协同联动,凝聚管理合力。中心注重内外联动,构建“上下协同、多方参与”的监管网络。对内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岗位互查,及时排查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;对外与预算编制部门、审计部门、代理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定期通报资金支付情况,联合开展专项检查。此外,常态化组织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开展政策培训和案例教学,解读资金管理规定,分享风险防范经验,提升各单位合规用款意识,共同筑牢财政资金安全防线。
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,托县国库支付中心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流程,强化了风险防控能力,为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,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来源:呼和浩特市财政局 浏览次数:
为切实守护财政资金安全,提升资金使用规范性与效益,托县国库支付中心积极探索、主动作为,通过筑牢制度根基、强化流程管控、创新监管手段、深化协同联动等多项措施,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,为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筑牢资金保障防线。
筑牢制度根基,明确管理边界。中心以“制度先行”为原则,对现有财政资金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全面梳理,结合最新政策要求和基层实践需求,修订完善资金支付、账户管理、内部控制等一系列制度细则。在岗位设置上,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,将资金审核、支付操作、会计核算等关键环节分设不同岗位,明确各岗位的权责清单和操作规范,形成“分工明确、相互制约、协同高效”的工作格局,从制度层面杜绝管理漏洞。
强化流程管控,严把支付关口。在资金支付全流程中,中心建立“事前审核、事中监控、事后核查”的闭环管理机制。事前要求预算单位严格按照预算科目和项目用途提交支付申请,同步提供相关政策依据和支撑材料;事中实行“多级复核”制度,支付申请需经业务初审、专业复核、负责人审批三级把关,重点核查凭证真实性、用途合规性及与预算的匹配度;事后对支付凭证进行分类归档,确保每笔资金流向可追溯、可核查。针对民生保障、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资金,额外增设专项审核环节,确保专款专用、精准投放。
创新监管手段,提升防控效能。依托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,中心搭建起覆盖资金支付全流程的动态监控系统,实现支付数据实时采集、自动分析和风险预警。系统预设“超范围支付”“异常转账频率”等风险指标,一旦发现可疑交易,立即触发预警并推送至相关岗位核查,变“事后补救”为“事前预防”。同时,推动支付流程全程电子化,实现电子凭证、电子签章、电子档案的规范管理,减少人工干预,确保操作留痕、责任可溯。
深化协同联动,凝聚管理合力。中心注重内外联动,构建“上下协同、多方参与”的监管网络。对内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岗位互查,及时排查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;对外与预算编制部门、审计部门、代理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定期通报资金支付情况,联合开展专项检查。此外,常态化组织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开展政策培训和案例教学,解读资金管理规定,分享风险防范经验,提升各单位合规用款意识,共同筑牢财政资金安全防线。
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,托县国库支付中心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流程,强化了风险防控能力,为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,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